- 三种有 → 三種有
- ﹝出大智度論﹞ 〔一、 相待有〕, 待即對待之義。 謂如長短、 彼此等, 實無長短, 亦無彼此; 以相待故, 乃有長短等名。 是則長因短有, 短因長有。 彼亦因此, 此亦因彼。 東西南北, 皆亦如是, 故名相待有。 〔二、 假名有〕, 假即虛假不實也。 謂如㲲因毛縷而成, 若無毛縷, 㲲則何有?是知毛縷因緣和合, 假名為㲲。 一切眾生四大和合, 假名為身, 亦復如是。 故曰假名有。 (四大者, 地大、 水大、 火大、 風大也。 ) 〔三、 法有〕, 謂一切諸法, 皆從因緣而生; 緣合則成, 緣散則滅, 本無自性。 雖無自性, 非如兔角龜毛, 有名無實, 故名法有。
* * *相待有、 假名有、 法有。 有是有名或有實的意思, 相待有之待是對待之義, 如對於長而有短, 對於短而有長, 對於境而有心, 對於心而有境是; 假名有之假是虛假不實之義, 如假四大之和合名為瓶, 假五蘊之和合名為人, 即是有假名而無實體的意思; 法有者, 精神與物質方面的一切事物, 都是由因緣和合而生, 既由緣生便無自性, 雖無自性, 但不像兔角龜毛那樣只有名而無實。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